走融合之路,主流媒體才能在發展中立於不敗之地
  
  移動互聯網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首屆媒體融合發展及投資高峰論壇昨日在羊城創意產業園舉行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陸志霖 劉 珊 莫謹榕
  圖/羊城晚報記者 宋金峪 陳秋明
  2014年是媒體融合年,為探討和分享媒體融合中的實踐,構築跨界融合的交流合作平臺,“有融為大——首屆媒體融合發展及投資高峰論壇”29日在羊城創意產業園成功舉辦。
  論壇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廣東省新聞學會、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共同主辦。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管委會主任、廣東省新聞學會會長劉紅兵致辭,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劉海陵主持。
  論壇邀請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範以錦,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浙報集團總工程師、傳媒夢工場CEO蔣純,國家行政學院高級經濟師郭全中,北京拓爾思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施水才,ZAKER總編輯葉偉民,澎湃新聞發言人、產品總監孫翔,高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蔡鋒,達晨創投廣州公司總經理舒小武等10位業界精英演講和分享,現場的300位精英在媒體、技術、資本、政策等領域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共同把脈問診媒體融合發展。
  探索者期待的發展態勢
  論壇主辦方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作為融媒體發展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之一,一直致力於推進數字出版轉型,搭建媒體融合平臺,構建立體傳播體系。經過多年努力,集團旗下的羊城創意產業園已成為移動互聯產業和創意產業聚集的特色園區,園區入駐企業達到100多家,集合了羊城晚報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需要的一批優秀合作伙伴。
  劉紅兵在致辭中表示,近期羊城晚報推出專業新媒體服務時明確提出,無論提供何種應用,都必須產生最多、最好的體驗,用產品接消費者的地氣。
  “我們堅信,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媒體的公信力仍將是這個行業乃至整個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我們有信心在產業融合的大潮中把握自己的核心能力,同時也找到整個行業各種利益的最大公約數,謀求一種穩定、互利的合作發展態勢。”劉紅兵說。
  嘉賓們眼中的媒體未來
  昨日的高峰論壇共分上、下兩場。上半場由嘉賓進行主題演講,下半場就用戶選擇、盈利模式等話題開展圓桌討論,致力於展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觀點新思路,深入探討新媒體的資本對接。
  在上半場的主題演講中,胡泳坦言:“媒體已經發生了變化,新聞不是新聞,媒體不是媒體,記者不是記者,受眾不是受眾。”
  科技正在顛覆各個行業,內容和技術誰更重要?施水才語出驚人:“內容是上半身,技術是下半身,不是誰為王的事情,上半身當然是核心,但是沒有下半身就沒有後代了。”
  郭全中有著類似的觀點,他認為,未來媒體很難成為單獨的產業形態而存在,未來的趨勢就是技術、產業融合。
  而以資本之手叩開媒體融合之門的浙報集團有著自己的思考。蔣純認為,技術讓人無比深刻瞭解到“世界是平的”,但無論什麼時候,傳媒的作用不可或缺,一旦轉型成功,傳統媒體下一波爆發是可期的。
  在下半場的圓桌論壇上,蔡鋒認為,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主動結合,媒體做融合要擺正心態,像魚一樣主動跳到海水中。
   編輯:鄔嘉宏
   1
  
  羊城晚報推進融合發展著重思考三個方面關係
  羊城晚報是新中國成立後開辦的第一家大型晚報,在推進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著重做了三個方面的思考:
  1、輕和重的關係。隨著互聯網和實體產業不斷融合,以往被認為是輕產業的互聯網,特別是互聯網一些巨頭,正在通過收購變得越來越重,成為很多實體和有形服務的載體。可見信息自身作為虛擬產業,仍然需要回到現實,與實體的服務構建相銜接。經過多年努力,羊城創意產業園入駐企業達到100多家,在這裡集合了我們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所需要的優秀合作伙伴,我們自己也將在這個園區里辦公和運營,我們將把這裡作為集團進入互聯網產業的一個基礎平臺和實體入口,用園區來接產業的地氣,把我們的傳播和其他的服務集成在園區里,這樣既可以作為內容合作伙伴,把資訊嵌入到虛擬網絡,也可以線下與技術、資本、創業團隊進行各種探討、合作、研發,打造輕重融合、資訊嵌入的企業,成為服務和解決方案商。
  2、多和少的關係。如果我們打算提供有競爭力的內容服務,就必須解決資訊的價值,也就是說如何從大量的低密度、低價值信息的梳理和發掘中,提取少量的高密度信息。我們相信這是未來媒體進入數據產業的核心。而確定價值高低的標準,我們認為必須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對於我們傳統報業集團來說,這是非常深刻的挑戰,媒體中的融合發展能不能用消費者認可的產品之路來重新規劃,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場深刻的博弈。近期我們在嘗試推出專業新媒體服務的時候就明確提出,無論提供何種應用,都必須產生最多、最好的體驗,用產品接消費者的地氣。
  3、內和外的關係。互聯網時代的技術更迭和發展速度太快,如果依靠傳統媒體完成自身建設,生產閉環已經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我們必須把生產、服務的方式從單打獨鬥轉變為平臺協作,既可以是直接外包、業務定製,也可以直接投資、共同開發。為了更好地發展,我們要打破內和外的介質,堅持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我們不擅長的事情,就找外部的資源、外部的服務和外部的伙伴一起做。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管委會主任、廣東省新聞學會會長 劉紅兵
  
  羊晚構建立體傳播體系探索媒體創新發展之道
  本次論壇旨在探討和分享媒體融合中的探索與實踐,構築跨界融合的交流合作平臺,展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觀點、新思路,強化媒體融合與技術創新相結合的特色,深入探討新媒體的資本對接,從而促進新媒體與政府、行業組織、投資機構以及企業界的交流合作。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作為融媒體發展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一直致力於推進數字出版轉型,搭建媒體融合平臺,構建立體傳播體系。本次論壇涵蓋了政策、技術、資本與媒體方面的內容,搭平臺、聚資源、促融合,探討媒體創新發展破局解惑之道。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總編輯 劉海陵 編輯:鄔嘉宏
  
  新聞不是新聞,媒體不是媒體,記者不是記者,受眾不是受眾。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胡泳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媒體的變化是顛覆性的。
  互聯網賦予了任何人出版的能力,新聞可以不借助媒體而直接闖入公眾意識。原來被動消費的受眾,如今成為了內容的生產者。社交媒體重新定義了新聞,我們越來越多地通過陌生人隨機分享的內容來瞭解世界。媒介從一種特殊的經濟部門轉變為一種有組織的廉價而又全球適用的分享工具。而受眾變成了“授眾”,反客為主,構成社區,媒介面臨著從以受眾為基礎到以用戶為中心的轉變。
  對於傳統媒體轉型,胡泳開出藥方:一是聽取年輕人的心聲,抓住年輕用戶;二是在所有的地方追隨讀者,必須擁有一套建立在讀者關係上的戰略;三是不是告訴公眾什麼是新聞,而是創造一個對話場;四是擁抱新媒體的浪潮。
  
  傳媒業競爭核心:創意為魂,技術為本,產業為載體。
  ——郭全中(國家行政學院高級經濟師)
  “為什麼在中國,今年被稱作媒體融合年?”郭全中分析,這既是國家戰略要求,也是現實需要——截至今年6月底,我們國家互聯網網民數量高達6.32億,網絡安全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
  傳媒業未來競爭的核心是什麼?郭全中認為,“創意為魂,技術為本,產業為載體”,大數據移動互聯、雲計算在推動一個又一個的浪潮,科技打破了不同產業之間的界限,在此背景下,傳媒業應該勇敢跨界。未來競爭的關鍵,是技術、產業的融合。
  郭全中給媒體融合提供了思路:傳統媒體必須要有互聯網思維,以“用戶體驗為王”。他建議,未來傳統媒體應該成為一個智能信息服務商,依靠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找準用戶的個性化信息需求,為用戶提供精準的信息分發。
  
  傳統媒體轉型兩大誤區:太相信品牌力量的延伸,太相信融合。
  ——施水才(北京拓爾思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施水才說,互聯網思維不是互聯網人的專利,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他提出了傳統媒體轉型時的兩個誤區:一是太相信傳統品牌的力量,傳統媒體有公信力,但在互聯網時代,在新產品中延伸傳統品牌未必能起作用;二是太相信融合,他指出,從世界範圍來看,真正成功的是“分化”。
  他認為,媒體需要進行組織架構轉型,還要從生產內容轉型到提供信息服務。他認為大數據時代有三大趨勢:數據成為資產、行業垂直整合、泛互聯網化。媒體的未來在於數據和服務,要從以流程為中心轉到以數據為中心的階段。
  
  世界因科技而變平,但因人文而再度波瀾起伏。
  ——蔣純(浙報集團總工程師、傳媒夢工場CEO )
  蔣純基於對媒體行業產業鏈的研究和理解,為現場觀眾就媒體投融資的問題進行了闡述。
  他認為,“參與感”將會是未來受眾為媒體買單的重要因素。用戶通過參與一方面獲得信息,獲得新鮮的觀點,還為了能夠發表評論、能夠去“吐槽”,“如果從文化角度來說,你很難理解‘我的滑板鞋’(註:一首網絡熱歌),(能讓用戶買單的)不一定是‘高大上’。”
  他認為,在事實並不稀缺的時代,人們需要觀點,這樣的新媒介或者文化項目會成為很重要的投資方向。此外,他認為智能硬件和服務類項目(O2O)是非常值得媒體重視的投資方向。
  最後他總結道:世界因科技而變平,但因人文而再度波瀾起伏;每一條物理的鏈接,都需要人文的精神去連接。 編輯:鄔嘉宏
  ?
  ?
  思維火花迸發媒體融合未來
  29日,“有融為大——首屆媒體融合發展及投資高峰論壇”在羊城創意產業園成功舉辦。論壇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廣東省新聞學會、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共同主辦。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管委會主任、廣東省新聞學會會長劉紅兵致辭,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劉海陵主持。10位業界精英進行了精彩的主旨演講和圓桌討論。
  圓桌對話
  羊城晚報的產業融合值得期待
  
  張志安(主持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
  傳媒業發展的三個趨勢:組織生產變成了社會生產;生產的媒介讓位於生活媒介;免費售賣內容,廣告付費的傳統模式已經顛覆了。
  媒介融合面臨三個問題:行業政策變為國家政策;選擇內容轉型還是產業轉型;選擇內容為王還是價值為王。內容轉型難,媒體可以用產業轉型“養內容”,以“轉場養轉型”;媒體必須要找到有價值的用戶,並且把提供的信息、新聞和服務跟用戶實現連接。
  以我對浙報集團的瞭解,他們通過產業融合,為內容融合打下堅實的基礎,是在中國的報業集團轉型中比較從容的案例。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在文化報道上很有優勢,如今開始做文化創意產業、延伸新媒體產業,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方向。
  
  範以錦(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傳統媒體的“二次銷售”盈利模式已經被顛覆了。以內容為“王”,以做內容的影響力進行二次銷售,如果還是延續這種模式,肯定會失敗。
  內容很重要,但是我們也要提倡渠道為“王”、用戶為“王”。幾個方面連在一起,就是體量為“王”。為什麼體量為“王”非常重要?我們傳統媒體是內容供應商,我們相信內容為“王”,但我們的內容給別人用。微信裡面每天晚上都彈出新聞,有多少人看?大概2億人。我覺得傳統媒體要打通自己的渠道。
  
  孫翔(澎湃新聞發言人、產品總監)
  傳統媒體並不是互聯網公司,如何利用體制優勢去避免劣勢,這才是我們最大的難題。
  我個人覺得內容為“王”和用戶為“王”,這本身就不矛盾。這是信息過載的時代,可能帶來兩種結果:普通用戶接觸太多無用的信息,對他來說這很痛苦。現在的情況是,信息過載了,實際上你的註意力可能只投放在更優質,或者更吸引你眼球的內容上,而且這些內容到達的渠道更便捷了。
  
  葉偉民(ZAKER總編輯)
  我從紙媒來到新公司後,學會和機器與數據做朋友。
  我們是傳統媒體的合作者、聯盟者而非破壞者。做好用戶體驗永遠不會過時。借用馬雲的話,只有用戶贏、合作對象贏,最後才能自己贏。
  
  舒小武(達晨創投廣州公司總經理)
  我是投資人,我最希望找到產權清晰的主體來投資。
  內容為“王”也好,服務為“王”也好,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是個性的階段,關註人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作為媒體來說,僅僅靠內容一招,可能已經不行了,既然內容不行了,那你就要重新定義。你要變得很可愛,很有親和力,形象要改變,你的內容要比較容易地到大家的身邊,這牽涉到技術、渠道、手段。
  
  施水才(北京拓爾思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我來廣州的時候打開手機,已經出現了一條廣州的賓館推薦,我估計是航班信息被賣了,但這也不失為是大數據關聯性威力的展現。
  我看英超、聽音樂都是付費的,這當然和一個人的消費能力有關係,但也說明,只要你真正找到用戶的需求,還是會有很大的市場。掌握了用戶需求,這是用戶思維。
  
  蔡鋒(高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
  我是從互聯網創業轉型的先行者,從我這個角度觀察互聯網是全新的,一葉縱橫汪洋大海,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種主動的結合。媒體做融合要放下心態,要像魚一樣跳到海水裡。
  大家都在討論的內容為“王”、用戶為“王”,我從自己的職業生涯來看,現在移動互聯網是用戶體驗為“王”,產品為“王”。
  本版文字整理:羊城晚報記者 劉珊 莫謹榕 本版圖片:羊城晚報記者 宋金峪 陳秋明 實習生吳梓鴻
  論壇側記
  媒體融合需要一種精氣神
  首屆媒體融合發展及投資高峰論壇昨日舉辦,羊城創意產業園氣氛熱烈。
  “走進羊城創意產業園,感覺羊城晚報不像一家報社,更像是一個創業的地方。”這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的第一感覺。
  對於論壇的舉辦,與會的嘉賓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在全國媒體都在探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與會嘉賓都認為,此時的傳媒行業正需要一種精氣神,吹響融合的號角,提振士氣。
  國家行政學院高級經濟師郭全中表示,今年是媒體融合年,論壇的舉辦敏銳且準確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趨勢,快速反應,快速執行。
  浙報集團總工程師、傳媒夢工場CEO蔣純也感慨良多,“對於媒體融合,大家都有創新的舉措,如今也能坐下來相互分享。不論邁出的步伐是對是錯,至少我們邁出了第一步”。
  “今天我聽了一些互聯網公司代表的觀點,和他們互動交流,感觸很深,”如今是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的傳媒界知名人士範以錦表示,“我們探討媒介融合,探討內容為王之後什麼才為王這些問題,單從一個角度出發,從一兩個個體出發,問題無法解決,只有通過這種跨界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陸志霖 劉珊 莫謹榕·
  ?編輯:鄔嘉宏
  (原標題:首屆媒體融合發展論壇 "三界"大咖共謀媒體融合與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80waihl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